用戶滿意是衡量質量的唯一標準
貴州航天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質量官談質量
□ 李 嘉 肖國寶
“近三年營業(yè)收入年均增長18.7%,利潤總額增速持續(xù)保持在15%以上。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到三季度末,實現營業(yè)收入30.01億元,同比增長19.99%,實現利潤總額3.97億元,同比增長8.36%;2020年排名中國電子元件百強第22位……”
這是第三屆貴州省長質量獎獲得單位貴州航天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天電器)提供的一份“十三五”成績單。航天電器是如何實現高速增長的?近日,筆者走進了這家起步于黔北山區(qū)三線企業(yè)的上市公司,與該公司的兩位質量官對話,試圖解析其質量管理密碼。
副總質量師馬世宏,今年55歲,祖籍河南,40多年沒有回過老家,稱自己已是標準的貴州漢子。談起企業(yè)的發(fā)展歷程和質量故事,可謂如數家珍。
“公司的老班底是國家開展三線建設時期,由上海援建的朝陽、朝暉兩家機械廠。1999年,朝陽、朝暉兩廠合并,在此基礎上于2001年注冊成立了現在的股份公司,2004年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2006年搬遷到貴陽?!瘪R世宏說,從合并時的年收入2000萬元,到“十三五”末的近40億元,20年20倍,這樣的發(fā)展成就,主要歸功于堅持產品零缺陷交付用戶的“鐵律”。
航天電器主要從事高端連接器、繼電器、電子控制組件、微特電機、光電產品及智能裝備的研制生產與技術服務,是一家擁有國家認定企業(yè)技術中心、國家精密微特電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技術創(chuàng)新示范企業(yè)、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等殊榮的高新技術上市公司。其產品在載人航天、北斗導航、探月工程、火星探測、深海探測等國家重大專項配套任務中均有不俗表現。通過技術攻關,該公司掌握了相關產品的核心技術,成功實現了國家重大專項工程配套中國產化替代,打破了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技術壁壘和價格壟斷。
筆者注意到,通過陳列在該公司辦公樓一層大廳的系列產品和相關介紹,可以直觀了解連接器、繼電器、微特電機等產品在相關領域的功用。而設在五樓的“高密度柔性插針”(俗稱麻花針)全自動生產車間和二樓的接觸件裝配車間,能讓人大致了解航天電器抓質量管理的核心和關鍵所在。
馬世宏指著墻壁上掛著的顯示著各生產工序質量數據的液晶屏說,“十三五”期間,航天電器加快生產線自動化、智能化建設,以從根本上解決質量難題。特別是近年來,通過物聯(lián)網技術應用、設備數據采集與分析、智能化工站設計、云端大數據分析,實現了生產過程自感知、自診斷、自適應、自決策。到目前為止已累計投入智能制造技改經費超過兩億元,實現了“從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質量問題專家馮建華分析認為,航天電器發(fā)源于“國防三線”建設,培育了“能拼善搏、精雕細琢”的企業(yè)精神,并逐步發(fā)展形成以航天精神為核心價值觀的企業(yè)文化體系。這是航天電器注重用戶體驗滿意的質量管理,并實現快速發(fā)展的文化內核。在此基礎上,該公司較早進行的3項制度改革,成功打破國企固有的弊端,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導向,使一大批年輕人得到施展才能的機會。
今年38歲的航天電器副總經理兼總質量師黃浩,就是那時涌現出來的佼佼者。黃浩說,航天電器的產品分為軍品和民品兩大類,其中民品占公司產品的份額為30%,用戶主要是華為、中興、三星、諾基亞、哈里伯頓等國內外500強企業(yè)。作為華為的核心供應商,該公司以月、季度、年為時間段,分別進行嚴格的產品質量考核和質量把關,提高自身的產品質量來滿足市場客戶的需求。
黃浩表示,“用戶的高端屬性,決定了公司的質量管理取向,我們通過推行卓越績效考核體系,把用戶滿意作為衡量產品質量的唯一標準?!?/p>
據悉,為適應公司未來高質量發(fā)展和高端用戶的需要,航天電器注重以科技創(chuàng)新塑造卓越行業(yè)標準和先進技術來提高產品質量。近幾年來,該公司將每年不低于營收8%的比例投入技術創(chuàng)新,主持制定5項國際IEC標準,32項國家和軍隊標準;擁有323項國際、國內發(fā)明專利;以國家級企業(yè)技術中心和精密微特電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平臺,不斷孵化新技術、新產品,累計獲得41項國家、軍隊及省部級科學技術獎。
談及公司未來實現高質量發(fā)展面臨的制約因素,黃浩沉吟片刻后說,企業(yè)的綜合能力與水平離市場、用戶的需求還存在差距,如生產能力與交付之間,產品質量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人員綜合素質與能力和企業(yè)發(fā)展需要之間的矛盾等,都制約了企業(yè)發(fā)展。“如何快速提高產品交付能力,確保產品生產的質量一致性,是當前需要解決的困難之一?!?/p>
《中國質量報》【企業(yè)首席質量官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