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日韩一区天堂,午夜性色福利免费视频在线观看,亚洲精品456在线播放,视频一区二区欧美

<td id="0huo4"><strong id="0huo4"></strong></td>
      1. 中國質量新聞網(wǎng)
        您當前位置: 新聞中心>>文化>>美文>>

        王從軍:遠去的書店

        2018-12-10 09:33:57 中國質量新聞網(wǎng)

        2018年年底的一天,我來到老海淀圖書城那片街區(qū),走進中關村圖書大廈。這里人跡寥寥,已全無鼎盛時期的熱鬧景象。一排排書架上的圖書,不再有往日儀仗隊一般的威武陣容,更沒有當年人和書親密握手的氛圍。大廳里排列的書架和堆放的書,像是一支即將被繳械遣散的隊伍。

        在一些年前,這里是令人愉悅的地方,舒適的環(huán)境,豐富的圖書,曾為許多人留下美好時光。周末的時候,我和家人常來這里,辦了一張淡藍色的會員卡,買了許多書。從文學作品到學校教材,從家長的愛好到孩子的學業(yè),這里如同一座眺望未來的燈塔,一本本圖書為夢想者搭建起通天的長梯。那些喜歡生動圖畫的孩子,那些希望在高考中能夠考上清華北大的少年,那些希望獲得理想的留學錄取信、剛從新東方課堂走來的青年人,那些在職場上奮斗的成年人,都在這里共聚盛宴。

        而現(xiàn)在,中關村圖書大廈的外墻面呈現(xiàn)出舊痕,因施工腳手架遮擋,一時連正門都不易找到。站在大廳里一眼望過去,隱隱曬出破落的情景:有的地方,一堆書像兵馬俑一般,站立的凌亂不整,有些書上還掛著灰塵。三三兩兩比顧客人數(shù)還多的營業(yè)員,也顯得精神頭不足。在不同學科的圖書區(qū)域,或是這里攔著一根繩子,紙牌上寫著“整理內部”的字樣,反正也沒有客人;或是那里早已多種經(jīng)營,五花八門的日用小商品,也和霍金、托爾斯泰、村上春樹、莫言的著作一起,還有散兵游勇般的教學輔導材料,分兵把守著路口,眼巴巴地等著客戶。洗手間的衛(wèi)生情況已不復昨日,曾經(jīng)的那面潔凈如鏡的大門,已經(jīng)一片斑駁。整個的場景令人可惜。

        對于有些人來說,他們年少時從王府井新華書店開始的書店旅程,或許將要在中關村圖書大廈結束。

        在我們京工附中中學同學微信群里,有一次聊到了逛書店的事兒,一位女同學發(fā)了這樣幾句話:“我已經(jīng)記不清,上次去書店是哪一年了,但是書店還記得——海淀圖書城。如果有來生,我一定好好讀書,爭取還能寫點啥”。

        如果有來生,無數(shù)人曾這樣自問。對于歌手,這是眼下一首流行歌曲的名字,歌詞唱的是“我穿過金黃的麥田,去給稻草人唱歌”;對于那擦肩而過的讀書季節(jié),這是無奈的期待;對于更多的人,這是明知人生不能重來的感慨。第一次聽朋友將來生與讀書聯(lián)系在一起,這時,讀書已不僅僅是興趣愛好,而是人生選擇的象征。多少人還是少年時,面對著讀書這個十字路口,向左還是向右,向前還是向后,或許決定著未來的命運歸屬和機緣巧合。中學語文課學過的偉人詩句,現(xiàn)在念起來,仿佛就是在說讀書的事:“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恰同學少年”。

        來生的讀書將從何時開始,不知道有誰能看見。而我們此刻能看見的,是那一座座遠去的書店、那一次次與書的約會,是我們與讀書歲月結下不解之緣的前世今生。

        一本書遠在天邊,叫作“英語900句”。

        1974年的冬天,在北京西郊車道溝10號院的東南方向,路邊一個小郵局里,一個解放軍軍樂團的少年士兵正在寄送包裹。這時,有人悄悄地走到郵筒旁,向里面塞進了一封信。這封信的收信人地址,寫的是香港九龍郵政信箱的一個號碼,信的內容很簡單,只是告訴對方自己的郵政地址,索要一本“英語900句”教材。當時“美國之音”在漢語廣播中,開辦了“英語900句”教學節(jié)目,并在廣播中告知聽眾,可以去信免費索取教材。當然,這封發(fā)出去的信沒有回音。

        現(xiàn)在,我手中就拿著這樣一本“英語900句”教材,這是一個合訂本,由6冊教材組成。湖藍色封面,白字書名,版權頁用英文印著“麥克米蘭公司1964年版,1971年第三次印刷”。很巧,6冊書累計的總頁數(shù),恰恰就是900頁。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夜,這本英語教材正好擔當起第一塊鋪路的石頭,在它之后才有了“基礎英語”、“托?!钡冉滩摹S腥诉€記得,“英語900句”的第一句是“Hello”,第900句是“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 works of Henry Wads worth Longfellow?”。過了許多年,在網(wǎng)絡上,還有人在議論“英語900句”教材和那個教學節(jié)目的短波波段,有人還記得當年的女主持人名叫何麗達。更有后來出國留學的人,到了美國希望聯(lián)系她,想為這個英語教學節(jié)目曾經(jīng)的啟蒙向她致謝。

        當時,在車道溝10號院南門外傳達室的期待是失望的,這成為投信者中學時諸多不大的失望之一。遙望著“19、25”等波段后看不見的電波,那本書就在神秘的南方盡頭。從第一句到第900句,宛如一條長路的起點和終點,隔著七十年代的萬水千山。

        有一座書店的味道忘不了。

        1972年冬天,西單外文書店里爐火溫暖,高高的書架上,陳列著領導人著作的外文譯本、政治宣傳讀物,還有許多越南、朝鮮、羅馬尼亞等國家出版的外文書籍如“南方來信”等。當時店內似乎只有一個顧客,是一個剛開始上英語課的初一學生,他過去很少見過外文出版的書,幾乎什么都看不懂,當然也不會買什么書。他到這里只是好奇,只是希望從英語課本那個小窗口望出去,看看外語的風景是什么樣。他沿著書架隨意走著,看著那些版式、字形、封面都有些異樣的書籍,像是他從父親那里,看到的阿爾巴尼亞進口香煙獨特的翻蓋煙盒。他對這里記憶最深的,是書店里的味道。書店是在一座老屋子里,室內的陳列不同于一般的書店,顯得挺敞亮、挺洋氣,這些用外語印制的新書,有的是要出口到國外,有的則來自國外,可能由于紙張不同,又來自不同的國家,加上老房子的味道、木頭書架的味道,還有一點煤煙的味道,最后釀造出與其他新華書店不一樣的味道,也許那是一種淡淡的清香?

        從西單到王府井,在“東風市場”的中國書店里,這里歷史文化類的圖書,泛起的是古舊的味道。那一行行比讀者的年紀不知大多少的出版年份,那不知經(jīng)歷過多少人之手留下的褶皺和簽章,從清朝到民國,老北京琉璃瓦里的往昔,就縮寫進這些紙質古董里。不用念書上的字,只是聞聞書的味道吧,如同胡同里的馬車,載著“城南舊事”,粼粼駛來。

        王府井大街210號書店。

        從王府井新華書店沿街向北不遠,在路東“王府井大街210號”門牌處,有一個小書店。里面光線有些暗,書架遮擋住窗戶,營業(yè)員也很少。這里賣的書與其他書店有些不同,有一些國外圖書的譯本,內容包括國際、歷史、司法、公安等,有寫蘇聯(lián)克格勃、軍情六處、中央情報局的書,還有寫間諜題材的書。書名多是 “敖德薩檔案”、“蘇修美術資料”、“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法西斯主義的興起”、“杜布切克回憶錄”等,一些書的封底印著“內部發(fā)行”,還有一些書是群眾出版社出版,或許這里就是這家出版社的一個門市?這家出版社的圖書,因題材原因發(fā)行范圍有所限制,包括我后來從這個出版社朋友處獲贈的那套“古拉格群島”。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常和廣播學院的同學來這里。不管買不買書,都會在這里待上好久。在燈光下,從這些書里看到了另一重歷史和戰(zhàn)爭畫卷,進入到從十字軍到二戰(zhàn)史的時空洞穴里,像礦工一樣借著頭盔上的燈光,辨識著黑白文字和照片后面的陌生寶藏。每當從這座小書店出來,總有一種跳出了歷史膠片的方格,重回凡間的感覺,那里面圖書和環(huán)境形成的陰郁氣氛,以室外的第一縷陽光為界。

        從北京出發(fā),更多的書店。

        1982年,我當時是北京電視臺新聞部的記者,到南寧參加全國電視臺編輯記者培訓班。當時在南寧一個很氣派的新華書店里,買了一摞書,和一筐香蕉一起,坐長途火車扛回了北京,其中有幾本“諾貝爾獲獎文學作品集”。1995年,在拉薩參加西藏和平解放紀念活動,有一天騎著自行車去書店,又買了一堆書,其中有“在世界屋脊”等,與藏族作家扎西達娃贈送的小說“世紀之邀”一起帶回了北京。我從更遠的地方帶回來的書,應該是1998年在斯德哥爾摩愛立信公司采訪時,獲贈的一本“移動電話記”黃皮書。

        那時候與書同行,真是不懼路途遙遠,走到哪買到哪。記住了書名,也就記住了那些個書店。從1970年的夏天開始,在王府井新華書店,在動物園書店、東冉村書店、甘家口書店、西四書店、八面槽郵局,買到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永放光芒”、“樣板戲主旋律”、“李白與杜甫”、“哥白尼與日心說”、“張勇之歌”、“朝鮮畫報”、“越南畫報”等讀物,還有許多蓋銷郵票。1978年3月之后的4年里,最常去的是北京廣播學院東門外的小書店,在那里買的書,多是蘇聯(lián)文學作品,有“貝科夫小說選”和“方尖碑”等。1985年,中國軍事書店在平安里開業(yè),作為北京電視臺記者參加儀式,這是我唯一的參加過開業(yè)儀式的書店。還有新街口新華書店,距離我工作的電視臺原址新外大街不遠,我曾作為記者去那里為“北京新聞”節(jié)目攝制新聞片。

        但凡現(xiàn)在讓人想起來還有些感觸的書店,大都出現(xiàn)在年輕的時候,熱情的讀書買書的日子,就是吃青春飯的日子。這與中老年喜歡讀書作研究并不矛盾,更不是一回事。后來我又到過哈佛大學旁的書店,到過國外許多城市的書店,到過銷售我自己和家人新書的三聯(lián)生活書店、西單圖書大廈、王府井新華書店,這時候的書店,只是游客面前的風景。

        世紀末與“世紀”同行。

        1999年,我去美國明尼蘇達州的明尼阿波利斯市,采訪當時如日中天的美國西北航空公司。一天,在一座城市劇場的書店里,花了50多美元,買了一本厚重的歷史圖片集,名叫“世紀”。這本圖冊由美國一個權威機構出版,選擇了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幾百張照片,為即將過去的這個100年,隆重地合上最后一頁。在畫冊的照片里,有世紀初的福特T型車流水線,有希特勒第三帝國的閱兵式,有俄國和日本人屠殺中國人的刑場,有二次大戰(zhàn)、朝鮮戰(zhàn)爭、越南戰(zhàn)爭的戰(zhàn)場,有中國改革開放年代的自行車洪流,等等。所有這些照片,以我們所不熟悉的視角,優(yōu)質的畫質,詮釋著歐美社會價值觀,讓人清晰地觀察到過去只是存在于語言和文字中的歷史場景。

        在20世紀末的時候,在遠離祖國的地方,旁邊是流淌著的密西西比河,前方是經(jīng)阿拉斯加、西伯利亞高緯度飛向北京的航線。讀著沉甸甸的“世紀”畫冊,帶著壓縮其中的100年,乘飛機掠過北美大地,向著新世紀東方航行。

        趕上這樣的機會真好,即使一生只能有一次。

        (責任編輯:李素)
        最新評論
        聲明:

        本網(wǎng)注明“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wǎng)”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質量新聞網(wǎng),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若需轉載本網(wǎng)稿件,請致電:010-84648459。

        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中國質量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請直接點擊《新聞稿件修改申請表》表格填寫修改內容(所有選項均為必填),然后發(fā)郵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網(wǎng)盡快處理。

        圖片新聞
        • 機油液位上升、加注口變“奶蓋”不要 ...

        • 安全的召回與召回的安全

        • 廣汽本田2019年超額完成目標,體 ...

        • 自研自造鑄市場底力 威馬為新勢力唯 ...

        • 中國汽車文化的先驅 奧迪第三次華麗 ...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