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自然》(Nature)雜志可謂備受關注。
先是因為它2013年11月20日在顯著位置發(fā)表了科幻電影《地心引力》(Gravity)的影評,稱它“確實是一部偉大的影片”。這篇影評讓許多對《自然》雜志頂禮膜拜的人士感到“震撼”,他們驚呼:《自然》上竟會刊登影評?還有人在微博上表示:以后我也要寫影評,去發(fā)Nature!一家具有全國性影響的報紙也稱《自然》雜志“從無影評慣例”。于是這篇影評被視為一個異數(shù)。
接著是今年的諾貝爾獎得主,美國生物學家蘭迪·謝克曼宣稱,此后將抵制包括《自然》在內的三家所謂的“世界頂級科學雜志”,不再向他們投稿。原因是“這些期刊積極策劃自己的品牌,想盡辦法擴大期刊的銷售量和訂閱量,而不是鼓勵科學家對最重要的科學問題做出研究”。謝克曼指責說,《自然》、《科學》和《細胞》這三家雜志“就像制造限量版手袋和服裝的時裝設計師”。
這兩件事情,表面上看似乎是相互獨立的,實際上卻有著深刻的內在聯(lián)系。謝克曼對《自然》的不滿,已經——盡管他自己可能還沒有明確意識到——涉及了《自然》雜志隱秘的核心問題,即這個雜志的實際性質。謝克曼認為《自然》不像一家真正的學術雜志,所以產生不滿。其實《自然》從來就不是謝克曼在此次批評中所期望的那樣。這里面還有許多未發(fā)之覆,我和我的團隊正在持續(xù)進行研究,將適時陸續(xù)披露有關成果,以饗讀者。但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且將注意力集中在《自然》雜志的影評問題上。
刊登影片《地心引力》的影評,這是《自然》雜志一個打破慣例的行動嗎?
根本不是——因為《自然》雜志不僅多年來一直有刊登影評的“慣例”,而且有時還會表現(xiàn)出對電影異乎尋常的興趣!它所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濃厚興趣,對那些在心目中將它高高供奉在神壇上、尊其為“世界頂級科學雜志”的人來說,完全徹底出乎想象。
為了節(jié)省時間,讓我們直奔主題,先看在《自然》上刊登過影評的影片一覽表(括弧內為英文原名、導演或作者名,以及影片主題):
1929年,《月亮上的女人》(FrauimMond,F(xiàn)ritzLang,月球旅行)
1936年,《未來事件》(Things to Come,AlexanderKorda,烏托邦)
1968年,《2001:太空奧德賽》(2001:ASpaceOdyssey,StanleyKubrick,太空探索)1993年,《羅倫佐的油》(Lorenzo’sOil,GeorgeMiller,新技術)
1993年,《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StevenSpielberg,克隆技術)
1997年,《千鈞一發(fā)》(GATTACA,AndrewNiccol,基因歧視)
1997年,《丹特峰》(Dante’sPeaks,RogerDonaldson,火山災難)
1997年,《接觸》(Contact,CarlSagan,地外文明)
1998年,《大沖撞》(DeepImpact,Miriam Leder,末日災難)
1998年,《絕世天劫》(Armageddon,JonathanHensleigh,末日災難)
1998年,《X檔案》(X-Files,Robert Mandel etal.,遭遇外星人)
2003年,《海底總動員》(Finding Nemo,A.C.StantonJr.,冒險故事)
2004年,《后天》(TheDay After Tomorrow,RolandEmmerich,氣候與環(huán)境)2004年,《天賜》(Godsend,NickHamm,克隆技術)
2006年,《珍愛泉源》(TheFountain,DarrenAronofsky,尋求永生)2007年,《太陽浩劫》(Sunshine,DannyBoyle,末日災難)
2008年,《極熱》(Sizzle,RandyOlson,氣候變暖)
2008年,《機器人瓦力》(WALL.E,AndrewStanton,人工智能)
2010年,《盜夢空間》(Inception,ChristopherNolan,現(xiàn)實與夢境)
2013年,《地心引力》(Gravity,Alfonso Cuarón,太空探索)
如果因為《自然》雜志上刊登了《地心引力》的影評就感到“震撼”,那你看了上面這個表又將作何感想?
這個表可以看出,多年以來,《自然》一直持續(xù)發(fā)表影評,到目前為止“有幸”在《自然》上被評論過的影片已達20部。不過還要注意,影評的篇數(shù)明顯更多,因為有不止一部影片獲得過數(shù)次被《自然》評論的“殊榮”。例如,對于影片《后天》(TheDayAfterTomorrow,2004),《自然》上竟先后刊登了三篇影評。而更能表現(xiàn)《自然》刊登影評“慣例”之源遠流長的,可舉1936年的幻想影片《未來事件》(TheShapeof Things to Come:theUltimateRevolution),根據科幻作家威爾斯(H.G.Wells)的同名小說改編,屬于“未來歷史”故事類型中最知名的作品。《自然》對這部作品甚為關注,先后發(fā)表了兩篇影評,稱其為“不同凡響的影片”。
在上面這個表中我們還看到,被《自然》評論的影片也未必每部都是佳作。其中固然有非常著名的影片,如《2001:太空奧德賽》、《侏羅紀公園》、《接觸》、《X檔案》、《后天》、《盜夢空間》等,但也有比較一般的影片。甚至還包括動畫片《海底總動員》!這部動畫片在業(yè)內確實是有聲譽的,但問題是,在中國人習慣的觀念中,這樣的電影是純屬給少年兒童看的低幼作品,“世界頂級科學雜志”上居然也會為它刊登影評?你能設想在《中國科學》上刊登一篇《黑貓警長》的影評嗎?
最后可以提一句,《自然》上的那篇對影片《地心引力》的影評,平心而論,乏善可陳,幾乎沒有觸及影片任何思想價值——其實《自然》上的不少影評都是這樣的。例如,對于如今已經公認為科幻電影中的史詩經典《2001:太空奧德賽》(2001:ASpaceOdyssey,1968),《自然》上也發(fā)表過影評,可是這篇影評對這部經典之作評價甚低,認為影片的故事情節(jié)在“進入人類階段就走向了失敗”,說影片的情節(jié)是“含糊其辭、輕描淡寫”的,甚至嘲諷它“好在兩小時二十幾分鐘的電影只用了三十幾分鐘不著邊際的對話來破壞極致的視覺體驗”云云。影片成為經典當然是后來的事情,當時無法預知,可是《自然》上的這篇影評也太沒有眼光了吧?
□江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