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田氣囊傷亡名單
文/趙瑩然
本田、豐田等車企與高田公司關系千絲萬縷,他們其實可以關起門來協(xié)商解決方案,而對于近幾年才使用高田氣囊的本土品牌,他們曾經引以為豪的全球領先配套企業(yè),現(xiàn)在帶來了最大的安全隱患
在美國汽車安全主管機構NHTSA官網(wǎng)的醒目位置上寫著關于氣囊召回的完成率,到11月底,超過1200萬個氣囊已被維修,其中副駕駛側氣囊接近547萬,駕駛側氣囊為653萬個。相比氣囊召回的整體數(shù)字——6000萬左右,這遠遠不足以讓汽車安全機構滿意。
但這又能有什么辦法,高田氣囊召回的車輛大多是10年前出產的,而且高田自己也承認,北美工廠生產數(shù)據(jù)在搬遷時損失,由此無法認定氣囊故障原因。隨著大量中國本土企業(yè)出現(xiàn)同類召回,高田氣囊問題又被提及,在2016年6月之后的國內召回名單中,東風、一汽、納智捷、濰柴英致、比亞迪、江淮、吉利順序出現(xiàn),而召回的車型都是近3年新上市的。
作為全球銷量前三位的高田氣囊,自2008年召回開始,就注定將成為汽車安全召回歷史上的典型案例,涉及數(shù)量巨大、故障導致的死亡率極高(幾乎100%),但高田氣囊及其配套主機廠至今尚未認可氣囊的安全故障,而是“出于對消費者的責任召回并更換氣體干燥劑”,這意味著,如果故障原因在未來被查明,所有涉及車型將面臨二次召回。有消息稱,目前召回費用全部來自主機廠,高田并未因此蒙受損失。而且主機廠沒有明確表態(tài),是否在全球停止使用高田氣囊——終止供應合同帶來的違約金也許并不低。
10月底,產自天津一汽豐田以及廣汽豐田的超過80萬輛汽車開始進入召回流程,更換氣囊氣體干燥劑。本田、豐田等車企與高田公司關系千絲萬縷,他們其實可以關起門來協(xié)商解決方案,而對于近幾年才使用高田氣囊的本土品牌,他們曾經引以為豪的全球領先配套企業(yè),現(xiàn)在帶來了最大的安全隱患。
“氣囊門”開啟
高田氣囊早在2000年左右就接到過投訴,有消費者稱他們所駕駛的汽車的安全氣囊在展開后會彈出金屬碎片,由于并未造成嚴重事故,并未引起足夠重視。直至2008年,美國開始進行高田氣囊召回工作,也僅僅是本田公司召回了4000余輛涉及高田氣囊的問題車型。此后不久,在美國地區(qū)便發(fā)生了氣囊問題導致的傷亡事件,一車主駕駛本田雅閣與其他車相撞時,被彈起氣囊中噴濺出的一個金屬片劃破頸動脈,失血而亡。
該事故引起了美國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的重視。2014年10月,因高田氣囊可能存在缺陷,對474萬輛汽車展開調查,到10月底調查總數(shù)擴大到610萬輛。2015年5月,高田公司首次公開承認其生產的氣囊存在問題,并宣布將在美國召回約3400萬個隱患氣囊,“氣囊門”由此爆發(fā)。資料顯示,直至今日,由高田公司生產的安全氣囊已經在10多年的時間內造成了超過100人死傷。
美國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的調查顯示,高田生產的安全氣囊不光可能發(fā)生不正常爆炸而發(fā)射出致命金屬碎片,甚至還存在突然爆炸的可能性。這些問題的產生主要由于高田對于推進劑選擇不當、氣囊充氣泵設計制造不合理。
本應在意外發(fā)生時保障駕乘者生命安全,卻在關鍵時刻給了車內乘客“致命一刀”,這樣的高田氣囊不僅危害了駕乘者的生命,也給相關企業(yè)造成極大困擾,豐田、本田等車企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召回,全球召回總數(shù)超過6000萬輛。
近半年國家質檢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的資料顯示,僅豐田公司有關氣囊的召回海外約14起,涉及300余萬輛車,國內約6起,涉及近100萬輛車。本田公司因氣囊問題發(fā)出的召回海外約18起,涉及近600萬輛車,國內約3起,涉及近300萬輛車。作為高田氣囊的重要伙伴,近半年本田公司僅因氣囊問題的召回占本田同期所有召回的80%左右。
無法應付的局面
成立于1933年的高田公司,自20世紀50年代起就開始致力于汽車安全系統(tǒng)的研發(fā),直至今日已有半個世紀的歷史,已成為全球安全裝置的主要供應商之一,并一度成為全球第二大安全氣囊供應商。在汽車安全氣囊、方向盤、安全帶及氣囊氣體發(fā)生器、兒童安全座椅等汽車安全裝置及其零配件的研發(fā)領域皆有所建樹。
但在“氣囊門”爆發(fā)之后,高田公司的信譽度急劇下降,這不僅和事件本身有關,也與高田公司在事情發(fā)生后的應對態(tài)度有極大關系。高田公司從第一例事件發(fā)生起就未及時采取防護措施防止類似事件發(fā)生,還瞞報事故、在部分測試氣囊的測試數(shù)據(jù)上造假、推卸責任。
這樣的態(tài)度和高田公司在市場中的地位不無關系。高田公司不光掌握著安全氣囊核心元件氣囊控制單元,還能夠獨立進行安全氣囊的生產,是全球三家能夠獨立生產安全氣囊公司其中之一(其他兩家:瑞典奧托立夫公司、美國TRW天合汽車集團)。
就市場占有率來看,高田在全球氣囊的市場占有率超過20%,僅次于世界安全氣囊最大廠商瑞典奧托立夫公司(40%)。與之合作的企業(yè)包括豐田、本田、日產、馬自達、福特、通用、大眾、奔馳、寶馬等大型企業(yè),覆蓋了歐美、日韓及國內的大部分整車集團。其中,本田公司不僅是高田最大客戶,還持有高田公司1.2%的股份。
召回陸續(xù)實施,但是根本解決方法決定著高田及相關車企的走向。美國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表示,“無論高田未來走向如何,汽車制造商都應該對此次由高田安全氣囊召回事件造成的事故,包括潛在損失負有最終責任?!北咎锕境蔀榈谝粋€宣布未來將不再使用問題高田氣囊的企業(yè),隨后日產、馬自達、三菱等企業(yè)也相繼宣布未來的產品將不會配備有問題高田氣囊。
惡性召回事件的發(fā)生及大量客戶的流失導致高田公司的地位岌岌可危。自2014年起,高田股票價格不斷創(chuàng)造新低,有分析師認為,氣囊召回事件將使高田出資3000億日元(約合171.89億人民幣)以解決問題,高田甚至面臨破產。
不光高田,本田、豐田等受召回事件影響的企業(yè)也需要抽出資金對召回事件負責。據(jù)悉,本田公司在2015年用于質量問題的支出就已達到了2800億日元(約合160.43億人民幣)。
巨額資金的付出也迫使各大車企積極尋找新的供應商。在海外市場,本田公司承諾將為美國生產的新款雅閣配備日本大賽璐化學工業(yè)公司生產的安全氣囊,豐田公司則選用本集團旗下的豐田合成株式會社提供全新的安全氣囊。
海外市場上各大車企對高田氣囊堅決棄用,而國內市場,本田、豐田及馬自達等企業(yè)卻對氣囊問題回答得含糊其辭,在北京的某本田4S店,對于高田氣囊問題,店員表示,“按照廠家操作流程更換有缺陷的氣囊氣體發(fā)生器,而接下來的車型是否繼續(xù)使用高田氣囊并不清楚?!睆V汽豐田回應稱,是否繼續(xù)使用還在確認中。而大量使用高田氣囊的自主品牌,目前也尚無信息表明是否已經完全放棄使用高田產品。
《產品可靠性報告》認為,以高田氣囊為例,全球領先的供應商帶來了先進的質量理念,但以商業(yè)為出發(fā)點時,國外供應商在產品上的不同地域標準,或為成本而降低標準,則需要國內主機廠細心甄別,謹慎合作。
不安全的氣囊
安裝及維修工作只能由受過培訓的維修部門的職員來完成。檢測時不可使用檢測燈、電壓表和歐姆表。安全氣囊只可在安裝好后用V.A.G1551/1552來檢查。氣囊裝置有一個更換日期,即使不撞車,氣囊裝置經10年后也必須更換。
氣囊系統(tǒng)不允許打開或修理,只能更換使用新的元件。檢查安全氣囊時,必須斷開蓄電池地線。為防止氣囊的意外引爆,在對氣囊系統(tǒng)進行任何操作時,都要拆下電瓶的負極并蓋上,中央控制板后面的供電裝置的插頭也要撥下。將安全氣囊與電源相連時,車內不可有人。
安全氣囊從運輸器具內取出后必須馬上裝車。如須中止工作,應將安全氣囊放回運輸器具內。不可將安全氣囊放到無人照管的地方。存放拆開安全氣囊時,起緩沖作用的面應朝上。如果氣囊裝置或其和引爆裝置從高于0.5m處掉在地上,那它們就不能再裝車了,受到了機械損傷的氣囊元件一定要更換,裂紋能導致印刷電路板損壞而使氣囊系統(tǒng)失靈。
氣囊裝置不得涂油和清洗劑或類似物質,即使是短時間地暴露在100℃以上的環(huán)境中也不允許。若在一次事故中氣囊裝置被引爆了,為安全起見,所有元件(儲能器、氣囊裝置、引爆裝置、電壓轉換器、線束)都需要更新。
2016車市 各路英雄論短長
歲末將至,回顧與展望模式開啟。11月9~11日,“2016中國汽車流通行業(yè)年會”召開,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汽車流通業(yè)的專家、學者及企業(yè)代表等就我國汽車市場現(xiàn)狀、未來走勢及如何保持汽車市場可持續(xù)發(fā)展等問題進行了探討。本刊在此集納部分與會者的精彩言論,以觀2016年車市風潮
(本文涉及的全部數(shù)據(jù)均來自中國汽車流通協(xi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