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汽車的另一片藍海
對全球環(huán)境的重視,讓電動汽車在近十年中一直是業(yè)界的焦點。不過,就目前的情形來看,自動駕駛的風頭已經壓過了電動汽車,當然,二者的結合也被認為是未來汽車發(fā)展的趨勢所在。有自動駕駛,就需要智能互聯功能,由此產生的大數據,以及大數據經分析后對自動駕駛和汽車智能化的“反哺”,讓汽車產生的數據更具價值,甚至已經達到了可以貨幣化的階段。
這并不是一種推測,而是已經有了數據支撐。思科視覺網絡化指數2016報告顯示,全球移動數據流量在過去一年里增長了74%。在過去10年里,數據使用量足足增長了4000倍。汽車將成為繼手機之后移動數據消耗最大的設備類別。
以歐美的數據為例,目前消費者手機升級步伐放緩,而手機以外的聯網設備正成為凈增聯網設備和新訂戶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yè)分析師這樣總結未來的移動市場,“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傳統(tǒng)市場已經飽和,因為幾乎所有想要擁有手機的人都有手機了……專業(yè)公司正在大舉進軍物聯網和機器對機器市場,那是非常重要的增長引擎。”另外,麥肯錫研究員認為:“全球范圍內,汽車數據貨幣化的整體利潤到2030年將達到4500 億到7500億美元?!?/p>
在中國汽車市場,雖然這片藍海還不那么明顯,不論是整車廠家還是消費者個人,都沒有給予其足夠多的重視,但作為一個消費者,我一方面希望這片藍海能夠讓我車輪上的生活更加智能,另一方面也擔心由此可能產生的個人信息泄漏問題。畢竟,行車路線、消費場所、上班地點、周末出行地等種種信息,都可能被采集,并產生一定的價值。
不論是國際品牌還是本土品牌,希望在推廣汽車智能化的同時,更加重視消費者個人信息的安全問題,不要讓這個本可以給廠家和消費者都帶來好處的藍海,也成為詐騙人員的“藍海”。北京 安如
小編:現在,越來越多的車輛可以實現手機和蘋果CarPlay以及谷歌Android Auto的互聯,也有網絡安全報告指出,聯網汽車平均有1億行代碼,相比之下,一些先進的戰(zhàn)斗機也只有800萬行代碼。如何能讓這些代碼本身在運行中盡量少出現,甚至不出現bug,并在此基礎上做到不被黑客攻擊,竊取資料,這已經是需要整車企業(yè)和互聯網企業(yè)共同面對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