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濱
思域Type R,思域的Racing版。當年,本田為賽車愛好車推出的限量版車型,不久前又成為焦點,第九代思域Type R在紐博格林北環(huán)賽道的圈速成績定格為7’50”63,這個成績注定將載入史冊。因為就在這個賽道上,保時捷911 Turbo、法拉利F430、保時捷Cayman GT4等一眾超跑名車都得臣服,這一成績也超過了之前的紐北最快前驅車約4s
第一代思域Type R(1997年~2000年)
1998年,性能版思域第一次使用Type R標識。它以日規(guī)六代思域三門掀背版為基礎,在六代思域EK4底盤上進行了強化,新底盤編號EK9。本田對Type R車型的定位就是“要有下賽道的性能”。它選擇前置前驅,三門掀背造型,全新的B16B發(fā)動機壓縮比提高至10.8:1,VTEC開啟轉速提高至6100rpm,發(fā)動機最高轉速達9000rpm,最大動力輸出136kW(185馬力)/8200rpm,最大扭矩160N·m/7500rpm,創(chuàng)下量產1.6L自然吸氣活塞式發(fā)動機動力輸出的世界紀錄。
內飾方面,Type R使用的紅色車門、腳墊、瑞卡羅運動座椅、鈦合金排擋把、momo方向盤等,皆是玩家們推崇的極品配置。1999年,Type R又增加了CD播放器、車身同色電動折疊后視鏡、電動車窗、自動空調、無鑰匙解鎖、鋁合金運動踏板、碳纖維中控面板等,不少屬于舒適性配置。
第一代思域Type R憑借近似賽車調校的自然吸氣發(fā)動機和買菜車的耐用性,以及市場主流的舒適配置,贏得了市場的認可。隨后多年,亞洲很多地區(qū)喜歡用本田Type R系列車型改裝場地賽賽車。
第二代思域Type R(2001年~2005年)
2001年,本田又在七代思域的基礎上推出了第二代Type R,底盤編號EP3,仍然是三門掀背造型。這一代思域Type R全部在英國生產,分為歐規(guī)和日規(guī)兩個版本。歐規(guī)EP3搭載的是“K20A2”2.0L i-VTEC自然吸氣發(fā)動機,最大功率150kW,依然為前置前驅,搭載密齒比6擋發(fā)動機和升級的剎車,但限滑差速器和瑞卡羅座椅沒有保留。0~100km/h加速時間6.4s,最高時速235km/h。EP3在英國的評價非常高,曾經獲得過Top Gear、5th Gear、What Car的“年度最佳鋼炮”獎,而且市場表現(xiàn)良好。
日規(guī)EP3保留了限滑差速器和瑞卡羅座椅,而且底盤更傾向賽道調校,“K20A”發(fā)動機也強化了進排氣、高凸輪軸、高壓縮比活塞、輕量化飛輪、ECU電腦程序等,使最大功率達到了158kW/8000rpm,車輛自重為1190kg,0~100km/h加速時間6.2s,因為日本嚴格的限速規(guī)定,其最高時速為180km/h。
第三代思域Type R(2007年~2010年)
思域Type R發(fā)展到第三代衍生出兩個型號,日本市場的FD2和歐洲市場的FN2,差異很大。
日規(guī)第三代Type R基于日本本土第八代思域開發(fā),與前兩代車型不同,日規(guī)FD2沒有采用以往的三門掀背設計,而是采用三廂設計,使得整車更長、更寬、更重,軸距從2570mm增加到2700mm。FD2沿用了上一代K20A發(fā)動機,改造之后,動力輸出又有提升,最大功率165kW/8400rpm,最大扭矩215N·m。車身經過強化后,抗扭強度大幅增加,配合225/40R18的輪胎以及Brembo提供的前輪四活塞卡鉗,操控性能依然出色。
主要在歐洲地區(qū)銷售的FN2就很不一樣了。基于歐版本田Jazz開發(fā)的FN2,車身尺寸延續(xù)EP3的雍容體態(tài),懸掛結構上也拋棄了思域Type-R標志性的前麥費遜后雙叉臂結構,后懸掛改用多連桿。在FN2的小身軀里,搭載的是K20Z4發(fā)動機,最大功率輸出201馬力,戰(zhàn)斗力在同級車中依然強悍。
第四代思域Type R(2015年推出)
第四代即將量產,甚至有傳言可能會引入中國的全新思域Type R搭載了本田2.0L VTEC渦輪增壓直噴發(fā)動機,最大功率310馬力/6500rpm,最大扭矩400N·m/2500rpm,與之匹配的是一款6擋手動變速箱。這套動力系統(tǒng)讓全新思域Type R 的0~100km/h加速成績僅為5.7s,最高時速可達270km/h。
其實,全新思域Type R成為紐博格林北環(huán)賽道最快圈速前驅車也并非意外驚,因為早在2012年,本田就聲稱,要造出一款最快的思域Type R。不過,能否進入中國,除了與本田的中國市場戰(zhàn)略有關之外,還要看國內兩桶油的臉色,因為如果沒有質量足夠好的油品,全新思域Type R強悍的發(fā)動機很可能水土不服,后果不堪設想,本田應該不會冒這個險。《產品可靠性報告》2015年6月刊